活動花絮

日期:2019-01-14 ~ 2019-02-23

點閱:561

參考檔案:

淡大修景計畫工作坊,讓淡水重建街由險路變閑路!

SDGs:
元宵節在險路角合影
元宵節在險路角合影
延續實踐2018年暑假進行「世界遺產與社區設計工作坊」之5個跨領域行動方案,其中「隙看淡水」一案是以修景為概念,指出歷史街區巷弄系統的文化地景特色。在本校建築系黃瑞茂副教授帶領學生與居民商討後,選擇淡水區重建街通往紅樓的「險路」做為第1個落實的行動方案,並於2019年1月14至23日的寒假期間以工作坊型式進行為期10天的修景工程。
本校學生擔任志工,與長期關懷在地發展的居民阿忠哥等人一起捲起袖子,清理垃圾、回收磚塊、調整植物,主要修整的區域是轉進險路後的第1家古厝,在地居民寶珍姐陳述對這棟建築的記憶:「這戶人家的房子很特別,這是它的後門,後門兩座階梯通往浴室,一個就通往險路。」在整理的過程中,原先建築的樣貌漸趨清晰,學生們將設計的想像注入這棟古厝中。暑期工作坊「隙看淡水」的提案組長江旻威(本校建築系大二生)也加入這次工作坊,與高榮甫、詹子薇、林宜鋒等同學共同施作古厝浴室的區塊,為了補強牆壁的結構,在天花加入木作構造擴展畸零的浴廁空間,「天邊一朵雲」的設計理念同時呼應場域對望觀音山的景象!金門大學交換生張譽瀚及本校建築系大三的洪志佳、張峻加、王文堯等人則負責旁邊的花圃區塊,將廢棄紅磚重新整理砌上,以人體舒適的尺度進行平台的設計,並在險路中設計一個方便老人倚靠的空間。
施作過程中,有遛狗的居民、拉著菜籃的老婦、導覽團、外國觀光客都對險路的整理感到好奇,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李淑芬理事長表示,整理過後的險路已煥然一新,視野上也開闊許多。香草街屋的蔡以倫先生對重整後的險路充滿期待,提供了杜鵑的原生種種植於修建後的花圃中,增添險路上的綠意。重建街23號的居民與學生分享險路的老照片,從中看出早先險路旁未設有扶手,路旁的樹叢也十分茂盛,由老照片與真實場域說出今昔的對比與兒時的回憶。重建街16號的居民表示,曾經將這棟古厝重新整理,以免樹叢或坍塌的磚塊影響行經的路人。重建街上的居民大多為高齡者,能參與這次工作坊的人並不多,但居民來回觀察並説出對環境的期待與想像,同時也勾起他們對險路的早期記憶,由此可知本次修景活動對生活在重建街上的人,是有所感受的。
為了讓險路整理後的花圃能有足夠的養分,本校水環系高思懷教授提供低成本無臭的堆肥,高老師說「這是在興仁國小場域施作的有機堆肥,以枯枝落葉及生廚餘為材料,透過特殊設計解決發酵過程的發臭問題。」高老師除了親自堆肥,也希望未來能將此堆肥方式推廣給更多人,營造無害的環境。
寒假工作坊的成果配合重建街區在2019年2月19日舉辦的年度元宵節提燈籠活動,由企管系涂敏芬副教授及學生團隊-思創探索趣,以重建街及險路為核心,設計了暖場節目,讓在地居民於重建街上進行解謎,藉由闖關方式引導玩家走進險路觀看新風貌,並發起險路的命名投票活動,透過百人投票定案「險路角」的新命名,期待能成為淡水老街的新穎打卡景點,讓更多人走進險路一睹重建街的特色風采。
落實重建街修景工作坊,除了給居民更寬敞、整齊的路徑之外,學生也從實際參與中體驗真實有感的設計,讓設計的想像更貼近土地與人,透過實際場域的測量,感知基地空間的大小,並藉由挖土、砌磚、抬木架、讓身體成為量尺等的親身體驗,甚至包括想像力的釋放,讓設計順著指尖形成、順著圖上的線條或殘角,看到整體街區在坡地上展開風貌,並重回建築的思考。
(感謝新北市北區規劃師輔導團-不完美工作室、淡江大學USR、學務處、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等的協助)
元宵節活動的險路角布置
元宵節活動的險路角布置
砌磚組進行施工
砌磚組進行施工
堆肥日在險路角合影
堆肥日在險路角合影
高老師與涂老師在險路角合影
高老師與涂老師在險路角合影
木工組進行組裝
木工組進行組裝
木造天花與原建築進行整合
木造天花與原建築進行整合
在險路角牆上呈現寒假工作坊的過程
在險路角牆上呈現寒假工作坊的過程
高思懷老師在險路角進行堆肥
高思懷老師在險路角進行堆肥
整理浴廁區
整理浴廁區
險路角新風貌
險路角新風貌

計畫別:在地實踐成就使命--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發佈單位: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辦公室

上一則:淡江學園住宿書院活動「與蘭陽有約-住宿書院交流與分享」
下一則:化學遊樂趣(分析車)四月份新北市巡迴活動 (中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