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0-06-22

點閱:154

參考檔案:

109年6月22日(星期一)「教學實踐研究實作工作坊-行動研究與質化評量工具設計」

SDGs:
李雪菱副教授說明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的內容如何撰寫
李雪菱副教授說明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的內容如何撰寫
為協助教師們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教師教學發展組於109年6月22日舉辦教學實踐研究實踐工作坊,邀請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李雪菱副教授帶領本校教師從研究問題意識出發,探討課程的設計和研究的方法,並理解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的脈絡,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研究。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撰寫
首先,李老師提到教學結合研究是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和科技部計畫最大的不同,科技部計畫較重視議題的探究,而教學實踐研究則更重視教學場域的實踐,以解決教學現場問題為出發點,以研究的方法思考如何解決教學場域的問題。
因此,計畫中要表明過去曾做過的課程教學、教學研究以及可以為學生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實踐,這三者的之間的關係,進而將發現的問題與場域的狀況交代清楚。在教學設計上,要思考自己欲達成的教學目標是什麼,且此目標要緊扣發現或想要解決的問題,李老師建議老師們可以先利用畫圖來了解自己的思路,再將反思的過程呈現於計畫中。
在文獻探討的部分,其強調文獻資料需要對應到研究的主題,因此在撰寫結構上要清楚呈現作者對計畫相關文獻的掌握度。而在研究方法這個部分,除了呈現自己使用的研究方法外,課程設計、教學活動和研究方法須環環相扣,並清楚表達評量方式如何反應成效…等。
計畫撰寫完後,建議透過四個部分來自我檢視是否有凸顯研究特色:1.檢視是否有呈現出五年內相關的教學研究與產出、2.是否有呈現問題的重要性、3.文獻回顧是否清晰、4研究的步驟是否明確、可行,過程中可以透過『同儕的力量』互相檢核,一起成長。
那些年我們一起教的學生
李老師以『跨文化家庭研究』課程分享了自己在教學研究上的歷程。其希望能透過此堂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力、閱讀力和寫作能力,因此先去探索學生學習力不佳的原因,「用學生的文化脈絡來了解學生的困境,當學生開始整理並寫出自己的故事後,也學會去看別人的故事」。當了解學生的脈絡後,才了解學生不喜歡閱讀的原因,並從中思考如何針對這些原因改善,且在過程中能發現每位學生獨特的亮點,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後,除了看見學生們的進步,也收到滿滿的感動。
李老師以其107年獲教學實踐研究亮點計畫「我的跨文化家庭:為『大學生自主行動研究』搭建鷹架的教學實踐研究」為例進行說明,在此研究中,李老師希望提升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能力,但每位學生的背景與生長的家庭環境的不同,經濟、家庭的影響形塑學生們對於學習的態度,李老師深信「理解大學生的學習困難,將有助於革新大學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因此開始學習去理解學生的困難,了解學生的出身背景、和其學習模式,選擇與學生站在一起,以學生的立場去支持並引導學生,進而增加學生與課程和理論的連結。
李老師認為教學實踐研究的重點在於老師們如何找到教學上的問題並運用系統性的方法、反思進而解決問題,因此研究的每個環節都與教學現場環環相扣,也與學生的狀況息息相關。
體驗研究的過程
下半場的工作坊中,李老師邀請老師們進行實務操作,每人皆思考並寫下目前在教學場域中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小組的方式彼此分享、討論,然後兩兩一組,發表自己的研究和評鑑1位他人研究。透過評鑑他人的研究,以換位思考的方式思考「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要怎麼做?對方的問題意識是什麼?而在課程的設計上或是實際教學時我會怎麼做?在教學策略、研究方法、資料搜集和評量方式上是否有緊扣到其問題意識?」藉此進行探討與學習。
李老師提醒在座的老師們課程的規劃要依照自己的課程意識,而課程意識又要與自己的問題意識相關,彼此是層層緊扣的。另外,學習評量有多種用途,除了可以用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外,學習評量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並能從評量中檢視是否有達到教學設計之目標。
最後,每位老師上台體驗『心跳三分鐘』,每位老師都兼具發表者和評論者的角色,透過換位思考互相學習,李老師也針對每位老師的研究釐清研究的問題意識,並進一步的引導如何設計課程、使用何種研究方法較為妥當,幫助老師們朝向更可行的研究。李老師鼓勵大家都能在教學與研究中與學生們共同成長。
李麗君組長為活動開場
李麗君組長為活動開場
與會老師專注聆聽李雪菱副教授的分享
與會老師專注聆聽李雪菱副教授的分享
與會老師將研究寫在海報上並與同組老師分享
與會老師將研究寫在海報上並與同組老師分享
李雪菱副教授聆聽與會老師的研究
李雪菱副教授聆聽與會老師的研究
教務長頒發感謝狀給李雪菱副教授
教務長頒發感謝狀給李雪菱副教授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組

上一則:《回家~在宅醫療連結社區的好夥伴》公益影片播放
下一則:Unity 3D 場景設計入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