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1-03-09

點閱:238

參考檔案:

可以有不點名的大學課程嗎?通識教育的實踐(未來所鄧建邦所長)

SDGs:優質教育 
未來所鄧建邦所長分享通識課程的課程規劃與設計
未來所鄧建邦所長分享通識課程的課程規劃與設計
教發中心於110年03月09日邀請未來所鄧建邦所長,進行「可以有不點名的大學課程嗎?通識教育的實踐」之講座分享
老師開課時常常會面臨了學生不來上課的問題,對於研究所來說,來自世界各地外籍生的比例非常高,老師需要以雙語來授課,並且讓台灣學生與外籍學生利用英文對話及溝通也是必要的過程。為了增加學生上課的意願,鄧所長建議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互動,理解他們的需求並作調整,那麼學生來上課的比率會漸入佳境。
鄧所長表示,通識課程對於學生來說,是相對於專業課程較不重要的課程,所以學生自己對通識課程的標準非常低,甚至會為了點名才到課;所以若是作為一個"不點名的通識課程",如何吸引學生來上通識課程呢?透過通識課程又能提供給學生甚麼知識呢?
能吸引學生的教學內容
鄧所長提出了六個重點對於通識課程教學內容的改變。
首先,「通識課程所探討的主題必須從生活的經驗議題出發,而不是從社會學理論出發去思考」,學生的性質都不同,也不一定有共通點,所以通識課程可以透過帶入生活中的共通議題,將自己與學生有一樣的位階,讓學生能夠與老師有共鳴,提高師生的互動。
其次,「從議題中學習看社會現象、觀點」,在課程中鄧所長會提供特殊的觀點,用不一樣的態度及角度去看待生活,促進學生思考及想像,提高學生對於課程的熱情。
接著,「課程涵蓋多元的議題」也非常重要,不同的議題可以探討不同的方面,讓學生能夠多元的學習。
然後,「從描述到解釋社會議題」,像是從打工渡假的議題來看,鄧所長會與學生解釋該議題,並從不同角度去看,告訴學生打工渡假還包含了什麼層面的問題,有時候現實會與預想落差很大。
再來,「討論可預未來」,改變學生原有的想法,提供多元化的觀點,通識課程其實可以很不一樣,比專業課程多了很多不同的變化,藉由多種層次的探討,可以學習到更多。
最後,「鼓勵學生的參與」,必須保持一定的熱情並鼓勵學生勇於參與,學習到不同於專業課程的知識!
實際運用的方式及技巧
鄧所長提出四種課堂可以運用的技巧,讓學生在這堂通識課程中,能夠透過這些方式學習到更多,首先為透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期中或期末報告,並在每節下課時召集下周報告小組討論,並提供方向性建議,可以促進他們想要做「好」這件事情的企圖心;而報告的層面非常廣,大多為生活、議題、族群等等,在學期初時讓學生著手開始進行田野訪查,利用訪談、問卷讓學生能夠深入調查並分析報告。
透過小組的方式,深入調查社會上不同層面的變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同理心、想法以及對於課程的熱忱,讓學生改變他們的想法,讓通識課程再也不會比專業課程還不被重視。
鄧所長講述近年來研究所人數比例下滑,且外籍學生增加
鄧所長講述近年來研究所人數比例下滑,且外籍學生增加
鄧所長敘述自身在通識課程中所做內容及技巧上的調整
鄧所長敘述自身在通識課程中所做內容及技巧上的調整
鄧所長分享他在課堂上利用不同的議題帶給學生不同的觀念
鄧所長分享他在課堂上利用不同的議題帶給學生不同的觀念
鄧所長分享過去的教學與自身和學生互動之經驗	與會老師專注聆聽鄧所長的分享
鄧所長分享過去的教學與自身和學生互動之經驗 與會老師專注聆聽鄧所長的分享
與會老師專注聆聽鄧所長的分享
與會老師專注聆聽鄧所長的分享
鄧所長與外師進行交流
鄧所長與外師進行交流
李主任致贈感謝狀於鄧建邦所長
李主任致贈感謝狀於鄧建邦所長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中心

上一則:教學特優教師「西班牙語會話(二)」課程觀課交流(西語系張芸綺老師)
下一則:舉辦工廠參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