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18-11-08

點閱:105

參考檔案:

107年度 國外教授來訪學術演講「馬來西亞華人村鎮發展及其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演講

SDGs:
歷史系於11月8日在文館L401舉行「馬來西亞華人村鎮發展及其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演講,邀請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馬來西亞利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輝主講。歷史系邀請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副教授廖文輝先生蒞校演講,主題是“馬來西亞華人村鎮發展及其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

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今天,有幸能聽到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副教授廖文輝先生的演講,其主題是“馬來西亞華人村鎮發展及其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廖老師在這場演講裡,分享了自身從事田野調查的收穫與經驗,展示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他以零零碎碎的第一手資料為依據,拼湊重建了當年的歷史,以此推斷出昔日的社會風貌。換句話說,廖老師是在以身作則,給學生示範如何在第一手資料中找出蛛絲馬跡,學以致用。
馬來西亞的華人聚落,其主要元素有幾個,依照時間順序排列是:一、廟宇和義山;二、公司或社團;三、學校。當地馬來西亞華人的聚落,又至少能分為三種運作模式:
模式一,成立不分地緣血緣的社團來領導。這情況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單一籍貫或姓氏統領其他籍貫,以此來共同領導;另一類,是由各籍貫或姓氏共同領導。
模式二,則是由地方某一組織來負責領導,這組織的類別不拘,可以是神廟、地緣、血緣組織。
模式三,並非統一領導的組織,而是數個組織聯合而成,共同領導。
與此同時,民間歷史文獻,亦分為三種:一、由百姓所創,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獻;二、可能是由百姓所創,但更多是為了應付外人,比如說官府;三、可能是地方官員或地方文人所創,目的是給百姓使用或遵循。廖老師強調,在整理和研究民間文獻時,必須就地保存原件,只能帶走複製的副本。因為,民間文獻一旦離開了原生地,便與原來的系統脫離,失去其價值與完整性。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把田野調查與解讀文獻結合在一塊,構建更多元的史料群。
107年度 國外教授來訪學術演講「馬來西亞華人村鎮發展及其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演講
107年度 國外教授來訪學術演講「馬來西亞華人村鎮發展及其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演講

計畫別:全球在地逐鹿萬里--研究茁壯群雄爭鋒

發佈單位:歷史系

上一則:工學院「參與及實踐」教學講座-跨域學習與未來建築實驗場
下一則:國中學生英語文學習發展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