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19-05-30

點閱:1500

參考檔案:

「教學實踐研究指引及案例」(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

SDGs:
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吳明錡執行長分享教學實踐研究指引及案例
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吳明錡執行長分享教學實踐研究指引及案例
為協助教師順利進行教學實務研究,教師教學發展組於108年5月30日舉辦教學實踐系列研習,邀請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吳明錡執行長分享什麼是教學研究,在教學中有什麼元素值得被探究,以及如何執行研究計畫,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首先,吳執行長邀請與會老師分享當初投入學術這一行是如何開始的,如果沒有壓力老師們最想教什麼?帶領老師們一同思考這些問題。進一步延伸討論,在教學、實踐、研究中重要的是,探索在教學中讓你有熱情或沒有熱情的事情,並且思考在實務上有什麼啟示,而並非單純為了計畫而計畫。吳執行長分享一位學者的研究,研究主要探討「為什麼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靜悄悄?」,研究者從教學現場所感到困惑的點出發,以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在課堂上不太主動提問的原因。這是一個如何找到好的題目的例子。因此,尋找創新的題目的方式是,從痛點出發把教學上的疑惑做進一步思考。
在題目的選擇當中,熱門不一定重要,前瞻不一定熱門。我們需要思考做研究的價值。找到值得研究的題目後,在研究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調整觀念和思考的框架,重新理解各種影響學生學習的元素。吳執行長提到影響學生的學習元素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活動。學生學什麼?如何學?第二、時間。學生學習時間及時間是否彈性。第三、同儕。跟誰一起學?誰是老師?第四、空間。學習地點及空間是否固定。在北醫大的跨領域學院,每年會給予入學新生一百塊美金,用來修習線上課程,讓學習不一定要在教室內才會發生,誘導學生學習的改變,線上課程是一個新形態的學習方式。當跨領域要落實在學生身上時,老師必須要從很多的角度去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
現代科技日新月益,AR、VR的技術提升。在北醫大護理學的臨終關懷的課程中,需要培養臨終安寧的醫療人才,但不是每位學生都能承受住生離死別的心理壓力,透過VR技術模擬臨終關懷中會遇到的情境,讓學生重現場景,使得學習更具成效。同樣,也應用在解剖學這門課,例如介紹脊椎的構造,實際模擬患者有久坐痠痛等問題時,讓學生透過VR科技學習,加深記憶與提升學習成效。
接著,吳執行長介紹自己所教學的跨領域學門。其中分享了一門課「食物設計」。課程內容是以食物為媒介,透過設計來傳遞訊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因為食物是最能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也最容易引起共鳴的話題。例如:茶、酒、咖啡。另外,吳執行長分享五種+1教學研究尺度,可分為1.課堂/下課、2.教室內/教室外、3.一門課/系列課程、4.線上/線下、5.學校/政策、6.教師自身,提供更多不同研究的著力點。
最後,吳執行長勉勵與會老師有許多事情自己就能開始行動。例如:找到社群夥伴一同研究,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目前教學實踐研究需要多探討的是老師為何而教,思考要做什麼樣的改變。在本次研習當中,讓與會老師對於教學實踐研究有更多的瞭解,激盪出不同的新思維。本次活動與會教師共計33位,整體滿意度5.77(6分量表)。
學習與教學中心張鈿富執行長主持
學習與教學中心張鈿富執行長主持
吳執行長分享值得探討的議題
吳執行長分享值得探討的議題
與會老師詢問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與會老師詢問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張執行長致贈感謝狀予吳明錡執行長
張執行長致贈感謝狀予吳明錡執行長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組

上一則:淡味創生編織繹—USR成果展所得,轉贈正德里小阿德課輔班
下一則:國中學生英語文學習發展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