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紅毛城之所以稱為「紅毛城」是因為舊時淡水人稱荷蘭人為「紅毛」而得名,然而紅毛城的建城並非荷蘭人,而是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然而後來為何又成為荷蘭人的城堡?以及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經營與當時原住名的互動如何?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有鑑於此,資圖系邀請清華大學歷史所李毓中教授蒞校為我們解惑。
李教授的演講由一艘仿古的西班牙貿易船停在基隆港的照片開始,談到15世紀世界各國的航海版圖,各國在與中國的貿易路線中發現了台灣,由於台灣腹地較大且可以連結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各據點,因而引發各國佔領台灣的念頭。其中1624年荷蘭人很快佔領了大員,造成西班牙人對中國航線上的阻撓,因此1628年西班牙人從馬尼拉北上佔下基隆和平島,與當地原住民交流的同時一邊等待補給船,一邊興建防禦稜堡。除了軍事防禦之外,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也可以看見當時西班牙人在遠東貿易時對亞洲的觀察。李教授展示一系列稱為「馬尼拉手稿」的檔案資料,是由西班牙繪師繪製的圖畫,裡面繪有當時基隆與淡水的原住民、中國閩南人、畬客(客家)人等,其中淡水的原住民手上抱著一顆沒有下顎的人頭骨,可想見當時淡水原住民的剽悍。而在基隆和平島的西班牙人與原住民交流的過程中,為了能交換到更多的食物及物資,決定接受淡水原住民其中部族的結盟,繞過北海岸來到淡水攻打其他部族,然而卻因此而遭到原住民毀約欺騙,西班牙因此為報復而佔領了淡水部族的地盤,也就是今天淡水紅毛城一帶。
西班牙在北台灣的經營最後在1639年被荷蘭人攻打後結束,而基隆的聖薩爾瓦多城與淡水的聖多明哥城,也因之而易手改為北荷蘭城與安東尼奧城。而北荷蘭城的命運不同於安東尼奧城,在明鄭之後逐漸破敗,經歷清法戰爭與二次世界大戰等戰火已成斷垣殘壁。惟李教授提及,近年來基隆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下,清大考古團隊在和平島挖掘到當年的教堂遺址與骨骸等,是個重要發現。
演講尾聲在觀眾提問與講者熱列互動中,結束為時2小時的精彩演講,與會者多感到演講內容豐富,收穫滿滿,期待能有再次的知性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