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1-06-22 ~ 2021-06-24

點閱:220

參考檔案:

教學實踐研究之計畫撰寫全攻略-短期課程

SDGs:優質教育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巫博瀚老師分享如何撰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巫博瀚老師分享如何撰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於110年6月22-24日舉辦3日短期課程,邀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巫博瀚老師及本校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張貴傑所長透過討論的方式帶領本校老師們學習撰寫教學實踐研究。
活動前兩天由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巫博瀚老師帶領大家從計畫架構、研究議題、課程設計,一直到量化評量工具與成效分析。首先,巫老師提到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意涵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教育現場或文獻資料提出問題,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的研究方法與評量工具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巫老師認為教學實踐研究是由三個環環相扣的歷程組成的,一為教學,包含老師的教學目標、學生期望學到什麼;二為實踐,透過合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達成教學目標;三為研究,提供以證據為本位的教學,找出有效教學的證據佐證。
巫老師就過去撰寫的經驗來提醒與會老師們,因為在計畫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的撰寫上要檢視與反思過往課程教學經驗與問題的連結,因此盡量找曾經開過的課程來寫,這樣在審視過往的教學研究問題時才能有站得住腳的依據。
由於最近台灣遭逢疫情的肆虐,全台各級學校皆採用線上教學,因此巫老師特別介紹了一款線上白板程式—Miro,先大致介紹此基本操作方法,並提到Miro白板能同時讓多人共用,並即時的呈現,因此可以在課堂上提升與學生們之互動,白板書寫的範圍無限大,亦可以分區塊讓不同小組同時使用,另外,Miro還有一項登入追蹤的功能,能清楚地知道資料是由誰填寫的,以此確認學生是否真的有在上課。而巫老師在今日的活動中以MS Teams搭配Miro白板讓老師們進行分組討論與產出。
第一個分組活動是將老師們分成4個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分享過去最難忘與最美好的學習經驗,並於Miro白板上產出小組作業,再由代表老師簡單分享每組的討論。巫老師歸納以說故事的教學方式、體驗式的學習或用討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可以增加學習的印象,而好的師生關係也與美好的學習經驗息息相關。另外,對於學生自選報告主題的部分,巫老師提到在心理學上的自我決定動機概念,若滿足學生的連繫感、勝任感、自主感,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會有所增加。
巫老師將教學實踐研究拆解成五個步驟,依序為問題意識、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學習評量,第一是對於問題意識的發想,先清楚地對問題的本質進行說明,第二是教學目標訂定,在此要思考期望學生在學期末有什麼樣的學習成果,第三是教學方法的設計,在經過第一和第二步驟後要思考以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達成教學目標,而第四是課程的設計,此步驟是和第三教學方法的設計綁在一起的,最後,第五則是學習成果評量,如何更有效度的去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
巫老師在詳細說明步驟一、二、三的內容後,延續之前的分組,分別搭配『同理心地圖』、『曼陀羅九宮格』、『淬煉出教學方法』等活動,帶領教師進行步驟一到三的實作;第四步驟課程設計,則以兩種課程設計法問題導向學習(PBL)和重理解的設計法(UbD),提供老師們作為參考,並以『具體設計課程單元活動』進行實作。
巫老師再次提醒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注意須緊扣教學目標,以及使用的工具和測量結果是否有效,而關於步驟五學習成果評量的部分,要設計什麼樣的評量方式或工具來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這部分需要思考哪些證據能作為學生已達到期望結果的佐證資料、哪些評量證據可以作為課程單元的基礎、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活動以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並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評量是老師針對期望的學習成果所設定的一個清晰、可測量的目標,在設計評量時要確保學生們能有充分的機會展現成果。
活動第三天則由本校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張貴傑所長聚焦在質化評量工具與成效分析的內容。首先,張所長說明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對真實的概念,量化強調用數據來探討客觀的知識,但不同的人對於某件事物的認識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質性研究強調的是透過收集非數字型的資料,了解這些資料的觀點、經驗,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經驗及個人的獨特性。
張所長認為作為一位教學實踐者,所有教學設計的推動都是由自我的教學信念開始展開的,因此其每一門課的教學設計都是在希望能透過實踐行動帶動學生反思與學習、幫助學生們面對未來、以及學習專業知識這三個信念中發展而來的,因此,張所長延續前兩天的分組,請各小組討論自己的教學信念並分享。
接著,張所長提到質性研究扎根於後實證主義,認為單以科學數據是沒有辦法看到現象的全貌的,因此在資料的收集上多以非數據資料為主,像是文件分析、深度訪談、半結構式訪談、焦點團體訪談、和觀察法。而張所長認為教學實踐研究分成教學設計層次和研究設計層次,在教學設計的部分主要在探索課程要如何教、要怎麼做成效的檢核,研究設計的部分則是要去思考如何建構研究的歷程。
張所長提供一個可用於教學設計的ADDIE模式,ADDIE包含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 Development(發展)、Implementation(建置)、Evaluation(評鑑),建議老師們可以運用這個模式的步驟設計課堂的教學。
評量的類別分為:安置性評量、形成性評量、診斷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而在課堂上會用到的就是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兩者主要目的都是在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而評量的方式多元,有紙筆測驗、資料報告,還有這陣子最常運用的線上評量…等。
而就質化評量的尺規標準,張所長分享了一個有效的成效檢核工具:Rubrics,Rubrics是一種明示評分標準與教師期望的評分機制,不僅能讓學生清楚了解評分的依據,並且在事前能讓學生了解評分標準,幫助學生進行準備並提升表現,Rubrics是以評量指標與評分等地交織而成的評分表,在表內細格中會詳列等第的標準,再說明Rubrics的操作後,張所長請小組分別練習建置Rubrics,並進行分享。
在質性的教學研究中評量的蒐集,可用學生的學習檔案、觀察者的觀察紀錄、以及透過訪談來蒐集,而資料的分析方式則是以後實證主義的紮根理論、詮釋學、現象學和敘事分析的方式分析文本的資料,或將訪談的逐字稿編碼、分析。張所長以透過學生的反思寫作,讓小組進行質性研究的分析脈絡,並進行分享。
最後,張所長分享自身多年以來的研究歷程,因為質性研究需要大量的文本資料,因此在課堂後需要看很多學生的文字作業,而研究的分析更是需要花很多的心力才能完成,但在過程中不只能更精進自我的教學,學生也能有深度的學習,因此鼓勵老師們有興趣的話可以投入質性研究的領域中。
本次活動參與教師共計27位,活動整體滿意度5.94(6點量表)。
本校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張貴傑所長分享質化評量工具與成效分析的內容
本校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張貴傑所長分享質化評量工具與成效分析的內容
與會教師利用Miro白板呈現討論內容
與會教師利用Miro白板呈現討論內容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中心

上一則:110年度蘭陽校園全發院住宿書院活動-桌遊競技
下一則:外語專業結合AI工具,推廣台灣在地文化(法國語文學系陳麗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