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5-09-17

點閱:30

打造AI超級教室-培養超級自主合作學習者(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胡詠翔副教授兼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與學習輔導組組長)

SDGs:優質教育 
本次研習活動於114年9月17日(三)圓滿完成。活動邀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胡詠翔副教授,其身兼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與學習輔導組組長,與教師們共同探討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超級自主合作學習者,並強調發展數位學習的重要性,老師們能夠透過後台數據,蒐集學生的資料庫轉成知識庫,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學科教學知識。
“課程數位化”
胡老師鼓勵老師們跟AI合作學習,將課程數位化進行數位轉型,因為課程未進行數位化與優化,很難取得有價值的學習數據;沒有學習數據將難有所據轉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品質;老師們擁有專業的學科知識,但教得好的關鍵在於「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不只是懂這個科目,更要懂怎麼教,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課程透過數位化後所蒐集的數據,即可以進行資料分析,以此提出創新教學方案,進一步利用建立自主AI學習夥伴,精準介入學生學習,用科技解決學科教學知識
“建構精準教育的友善自主學習環境”
胡老師強調利用課程數位化後蒐集到的學生學習數據(資料庫),可協助教師短時間內轉化為學科教學知識。胡老師也形容精準教育就像是精準醫療,將人工智慧應用在適性化與個人化學習分析,並及早診斷出學生學習風險,提供方法解決,老師能夠利用歷年累積的教育大數據,模擬下屆學生學習軌域,當您能洞見未來,就能夠建構精準教育的友善自主學習環境,豐富學生學習的體驗。
胡老師說明,大學裡很多課程會用紅燈、黃燈、綠燈來顯示學生的學習狀態,但學生往往看了燈號,卻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以此強調學習行為干預是教師發展精準教育之必要過程。如其會幫學生解析數據,告訴他們具體的改善方向,比如一位學生成績在 55–60 分,AI會指出此位學生可以增加5分的加強學習重點,這樣學生會覺得「我有機會進步」,而不是停留在挫折感中,這就是「輕推」的概念。
接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要不要採納 AI 的建議:有人決定補強弱點,有人選擇先休息,也有人挑戰更高的目標。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單純顯示分數,而是提供可行的路徑,讓學生在 AI 的協助下做出自己的學習決策。胡老師也開發機器人當學生學習管理的經紀人,經紀人平常很安靜,只定期通知學生學習診斷報告並預警學生的學習,讓學生適性學習。
最後胡老師提到蒐集學生的學習資料庫能夠研究分析並推動教學創新,其也認為一個計畫不需要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課程的問題太多太繁重,可以針對一個欲解決的問題,除了能讓課程保持在穩定的基準線上之外,還能向上提升。

計畫別:教學創新精進--課程活絡韌性培育

發佈單位:教發中心

上一則:「滬尾故事.說唱基淡臺北城」活動
下一則:114-1「團隊發展」入門課程講座- AI與團隊發展學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