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WHO因應高齡社會老人身心健康的需求,提出基層健康照護(Primary Health Care, PHC) 做為高齡友善健康照護 (Towards Age-friendly Primary Health Care) 的準則,主要追求的目標是老年人身體、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安寧美滿(wellbeing)。2020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估佔總人口的16%,高齡人口結構顯現醫療照護使用率以及醫療費用逐日增加的趨勢,其中慢性疾病長期佔用急性醫療資源的情況更是日益嚴重,因此,推動「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老人健康促進政策刻不容緩。
主講人楊玲玲是中華民國呼吸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常務理事,多年來積極投入在宅醫療的服務,她從豐富的居家醫療經驗中指出幾點觀察:
一、 家庭照顧負荷沉重:台灣超過四分之一的主要照顧者有「壓力性負荷」,每天照顧失能者約13小時,經常性的睡眠中斷,平均照顧年數長達9年。
二、 長期照顧需求與日劇增:2017年長照2.0擴大服務,提供個人因身體或心智失能所需的多元、持續性的健康及社會服務,協助項目從8項(長照1.0)增至17項,需求人數自51.1萬餘人增加到73.8萬餘人,成長了44.4%,居家照護個案快速增加。
三、 醫療資源的排擠效應:2017年台灣10大死因中與呼吸相關的疾病有肺炎、支氣管與肺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襲擊全球,影響了高齡族群赴院治療的需求與意願,因此居家呼吸照護的需求隨之增加。
楊玲玲呼吸治療師同時也是好康居家呼吸照護所的執行長,她以協同個案共同執行的居家呼吸復能計畫為例,首先她提醒「復能」與「復健」的差異,復健是疾病急性期在醫院積極、密集、重複的治療性訓練,復能則是居家訓練,以提升患者自主性為目標的「從旁協助」,小自呼吸與活動的協調練習,到肌筋膜谷關節伸展、痰液清除、地板滾球和新運動等,都能改善生活品質,恢復自立的生活。
最後,主講人以「人生如果還有選擇是幸福的」一句話提醒同學們應該重視日常飲食、睡眠、運動等生活習慣,2016年台灣平均壽命為80.0年,平均健康餘命為71.2年,換言之,平均需要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長達8.8年,因此積極老化的具體目標應是「平均餘命=健康餘命」,才能在長壽趨勢下高齡樂活。
與會同學回應此次專題演講增進了他們對長期照顧的認識,更學到許多居家照護的常識與小撇步,例如咳嗽吐痰的技巧、正確的呼吸方法。一位工學院大三的同學說,此次講座讓他明白長期照護結合了許多領域的治療,包括呼吸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等的專業,透過跨領域的醫療照護讓病人或長輩能有更安寧的治療,可見完善長照體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