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演出團體: 行家三重奏
小提琴/余道明 大提琴/劉聖文 鋼琴/丁心茹
二、節目名稱: 「貝多芬的古典與浪漫」鋼琴三重奏音樂會
三、演出曲目:
1. 貝多芬:C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1之3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Trio in C Minor, Op. 1 No. 3
2. 貝多芬: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97 「大公」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Trio in B flat Major, Op. 97 “Archduke”
四、節目介紹:
2020年適逢貝多芬250歲冥誕,行家室內樂集特別安排了兩首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鋼琴三重奏:C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1之3以及膾炙人口的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97「大公」,來向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致敬。
1792年,年輕的貝多芬抵達音樂之都維也納,希望能建立自己作曲家的地位;因此對於第一個出版的作品寄與厚望,再三推敲後,決定了以三首鋼琴三重奏做為他的Op. 1,於1795年出版。這組作品承襲了自莫札特、海頓以降所建立的細緻優雅風格,貝多芬在作曲手法上卻有積極的創新。他將古典時期的三樂章架構,加入了一個詼諧曲(或小步舞曲)的樂章,奠定了四個樂章的曲式,對動機主題的發展更是大幅擴張。原本以鋼琴為主導的風格,也逐漸走向三個樂器的平等,而情緒張力的表達也強烈。C小調的第三號鋼琴三重奏,是貝多芬自認三首中最具分量的一首,也是他第一次以C小調這個激切的調性發表的作品,與其後的第五號交響曲、「悲愴」鋼琴奏鳴曲等相同;新穎的組織,演奏技巧的豐富變化,帶領著貝多芬走向中晚期的成熟之路。
完成於1811年,並於1814年在維也納首演的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大公」(Archduke)則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首鋼琴三重奏,彼時耳疾已相當嚴重的貝多芬,親自擔任首演的鋼琴家,卻也是他最後幾次以鋼琴家的身分演出。相較於Op. 1的三重奏,二十年後的作品,可以見到他在室內樂的範疇內,以前所未見的能力,試圖將整個交響樂團的聲響概念導入其中,規模愈加宏大,進而促成了鋼琴三重奏的曲式在十九世紀的盛開。「大公」名符其實地,題獻給貝多芬的贊助者、學生、好友的魯道夫大公,高貴大器,音樂裡有寬廣的空間,也藏入了深厚的底蘊。此曲一樣以四個樂章組成,曲式雖古典,但規模極大,演奏長度約在40至45分鐘之間,從任何時期的鋼琴三重奏來看,都是相當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