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點閱:35
台灣在1990代開始蓬勃發展的大型佛教團體︰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俱以人間佛教而自我標榜。2000年後,它們又不約而同以環保實踐為其主要社會動員模式。我將以Niklas Luhmann的生態溝通觀點來分析有關現象,並將人間佛教看成是佛教在面對世俗化議題的當代挑戰時,出於其內在先天性的「出家僧團∕在家信眾」之結構性特質,而所發生的一連串的適應與調整,且後續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功能運作模式,它並經由環境議題的媒介,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組織周延化的歷程。
時 間:2025/11/05 ( 16:10 ~ 18:00 )
地 點:淡水校園體育館SG321教室
對 象:學生、教職員
主 講 人:丁仁傑教授(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辦單位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計畫別:教學創新精進--課程活絡韌性培育
發佈單位:通核中心
上一則:何謂「商業攝影」 — 拍攝邏輯與事前準備下一則:通識教育「亞洲治理經驗」跨領域微學程專題演講:從展覽「愛像什麼」談原民文化的國際遷徙與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