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19-05-29

點閱:195

參考檔案:

107學年度教師社群成果展示暨經驗分享

SDGs:
日文系曾秋桂主任進行社群經驗分享
日文系曾秋桂主任進行社群經驗分享
教師教學發展組於108年05月29日辦理社群成果展示暨經驗分享活動,邀請107學年度參與社群的教師及對教師社群有興趣的教師參與,希冀藉由展示社群經營的成果與觀摩,凝聚教師社群向心力,激發多元創意思維。

日文系曾秋桂主任經驗分享:

主題:AI人工智慧輔助外語創新教學經驗分享
曾老師開頭先是感謝淡江大學教師發展組的邀請,對於作為這次講座的講師感到非常榮幸,同時表示能以講座的方式讓教師之間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經驗,把自己課程的成果具體化,是淡江現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方式之一。老師表示在淡江大學任教是人生第一份工作,她發現自己有一些改變:無法在像以前一樣,推薦學生購買紙本字典、電子辭典;比較平和的心態看待學生上課時滑手機;上課用手機來進行雷達點名;課程上開始使用iCass發公告、交作業。這些改變讓曾老師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時代正在改變、不斷地進步。
曾老師綜觀台灣近幾年來的改變,自從2017年被設定為台灣AI元年,2017年9月,教育部設置高校AI專門課程,自此相關領域的經費與研究便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可以非常肯定這將是未來一大發展方向,更甚者,2018年10月,科技部招募2019年AI相關研究計畫案中新增人文社會項目以及後續台灣首富郭台銘先生計畫贈送台灣高中生台灣專用AI教科書,再再顯示AI科技化的趨勢,而現今學生比我們越來越科技化、越來越優秀,曾老師指出如若老師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將來很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曾老師更進一步分析日本近幾年來的改變:1.翻譯機愈發盛行。2.機場使用AI導覽諮詢。3.電視常常討論AI相關課題。發現這些之後老師更進一步反思,「我該如何將AI與日語教育結合透過AI教育」。曾老師分享可以培育日文系的學生有除了做翻譯以外的長才,例如資料分析師等。藉以教導學生可用電腦進行對話練習、翻譯精準度判斷。隨著時代進展,I型人才僅具有日本與專業,T型人才具有日本與專業及日本研究,π型人才具有本與專業、日本研究及AI技能,最後成為ㄤ型人才是我們未來朝向的目標。
曾老師進一步分享歷程中反思而得的心得:改革從自身開始。她開始嘗試套用:1.帶領學生的教師本身想法需調整。2.教師與時代脈動需緊密結合。3.教師需與時俱進。以這些元素結合、勇敢面對AI、探索與AI的相處之道。老師也分享了自2019.1.12起開始舉辦AI講習會,請來三位老師(落合由治、姚泰宏、魏世杰)為AI做說明後,2019.3.9便舉辦AI與日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國外學者一同參與,後發現在日本目前僅有英語教育與AI結合,而台灣卻超越日本已經在往日語與AI結合的道路上進行研究。
至於如何解決面對AI未來的焦慮?曾老師提出幾個建議:
1.AI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先懂AI的人。(未來所紀舜傑所長的名言)
2.給自己一個接觸AI的機會,勇改邁出困難的第一步。
3.期許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不要成為第一個被AI時代淘汰的人。
4.我的未來不是夢,人因夢想而偉大。
給學生一個開始,讓他們努力去挖掘屬於它們自己的能量。
曾老師藉由自身經歷與專業,總結出對未來的展望與可行方向:
1.解除外語教師極可能會被ai取代的威脅。
2.開通出一條外語人文科系與理工科系合作的理想之道。
3.與AI共舞、與AI共存共榮,發掘出AI的無限可能。
4.用之於外語教學,啟迪學生對AI的敏感度。
5.強化教師與學生於21世紀生存競爭力。
6.證明人文科學在AI時代中,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土木系 蔡明修 老師經驗分享

主題:「讓土木教學也能擴增實境」
蔡老師開始便拋出一當前老師可能面臨的問題:當我們遇到滑手機的學生、睡一片的學生該怎麼教學呢?會不會挫折、生氣呢?他指出其實學生有時候並不是故意滑手機,是因為老師的教學實在無法引起學生求學的動力,未來學生該如何教?我們應培養學生「杜前未」的專長。
因應科技的發達,在課堂教學之中,有時候不是學生不願意聽講,只是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學生可能都已藉由網路科技學習,而這樣的現象導致常常發生學生常在課堂上滑手機,而老師以為學生不專心學業,進而造成師生的對立。但其實師生並不應該產生矛盾,而是應該互相合作。首先,老師的教材要能和學生對接,此為最重要的一步,若無則將後繼無力。為了更貼近學生,數位學習、混合式學習將是更貼近學生的方式。
蔡老師分享社群教學經驗與目標,他選擇了適合之示範課程發展AR創新互動教學方式,可使其他課程參考。並且初步了解學生對此新形態教學方式之接受度及其在課堂上之學習成效,進而讓系上同學感受教師在教學上面的研發能力、用心與熱忱,提升同學對學習的信心。此外,他更進一步地建立應用AP行動教材APP,作為後續推廣之參考樣板。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是指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精算並加上圖像分析技術,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世界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技術,這種技術於1990年提出,而蔡老師將這樣的技術應用在教學,使學生更有科技觀、國際觀、並且更加讓學習有趣、吸睛。蔡老師分享將AR教學應用的方式,其中包含了白板模式:學生看著白板的時候,影像從白板上呈現;書本模式:手機對著書本圖像,手機螢幕上會出現相關影像,可以在書本上進行尋寶活動;3.手遊模式:進行手機遊戲時可以看動畫。
經過這些嘗試與實務,蔡老師針對社群經營反思自身:了解數位教學趨勢、工具與方法、教材BIM化(視覺化)ex:土木系廣泛應用,如建築3D化是勢在必行的,在過程中培養學生將課程內容「視覺化」的思考能力、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相關軟體與技能,都是讓學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跟上時代、甚至走
與會教師觀摩社群成果海報
與會教師觀摩社群成果海報
學教中心張鈿富執行長致詞
學教中心張鈿富執行長致詞
土木系蔡明修老師進行社群經驗分享
土木系蔡明修老師進行社群經驗分享
與會教師觀摩成果海報
與會教師觀摩成果海報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組

上一則:UNITY互動遊戲製作實務(二)
下一則:化學遊樂趣(分析車)四月份新北市巡迴活動 (中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