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5-04-17

點閱:19

《績優計畫分享》教學對談:素養導向之主題式課程的學習成效(企管系汪美伶教授VS教心所張貴傑副教授)

SDGs:優質教育 夥伴關係 
淡江大學企管系 汪美伶教授
分享在撰寫計畫中如何測量素養能力
淡江大學企管系 汪美伶教授 分享在撰寫計畫中如何測量素養能力
本次研習活動於114年4月17日(四)圓滿完成。企管系 汪美伶教授、教心所 張貴傑副教授,與教師們分享其112年度績優教學實踐計畫,一同探討如何從課堂問題出發,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及評量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並達到「學以致用」的理想。
“汪美伶老師-探索學習四部曲、涵育未來適應力”
在企業概論這門課程中,汪老師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新課綱世代的學生缺乏專業能力素養,也無法應用;二是缺乏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對此,汪老師以素養導向搭配專題式學習(PBL)進行課程教學,除協助學生延續學習活動外,更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透過發掘、理解及協同合作的歷程達到問題解決,亦將專業知識應用於其他跨學科的情境脈絡以達成學習遷移。
汪老師強調,素養式教學首要讓學生先「思考、體驗」,在教學策略上可先設計具有真實情境的活動,讓學習者初步體驗、反思與蒐集資訊,再透過模擬類似情境,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表現。最後,透過實作活動觀察學生應用能力的表現,來評估學生是否在各種情境脈絡下皆可實踐素養導向具備的態度、知識與技能。
其中,專業素養能力的測量成了一大挑戰,汪老師透過與其他計畫主持人及專家討論後,採用學生應用專業知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遷移」去證明學生的知識內化,並在計畫申請之際,在計畫書中明確撰寫,該專業素養能力難以被測量的原因,學習遷移的測量具體又對應到專業素養中的哪些部分。
汪老師將素養導向教學的實施總結為四大歷程:體驗、統整、反思、應用。針對實施的建議,汪老師強調「目標要模糊、指令要清楚」,即教師給予學生的目標要求稍微模糊,如告訴學生目標需要達到哪種程度而非絕對要產出什麼,可以適當避免學生錯誤評判自己的現況與理想的差距,減少因做不到而產生的挫折,但引導細項任務需要清楚的指令,才能讓學生透過自己探索,有方向性的前進。
“張貴傑老師-TBL結合ICLASS於助人專業之教學成效的研究:以團體諮商研究為例”
張老師首先說明課程的教學理念:期望讓學生具備帶著走的知識,並在課程結束後順利取得證照、成為心理諮商專業人士。為此,張老師從學生結束課程後能夠獲得的認知、情意、行為為計畫目標,並評估學生的原始能力基礎,藉由差距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該如何實施。
課堂上,張老師發現學生的學習參與率低,過往被動的學習史導致學生只會認真討論被教師分配的章節,且因缺乏自主學習、無法將理論與實務實質連接起來。故其採用專題式學習(TBL),透過課前預習,並於課堂中進行個人/團體的準備度測驗,最後配合團體的應用活動提供回饋及同儕互評,多方佐證專業素養能力的成長。張老師強調,執行專題式學習(TBL),學生除了須自主進行課前預習與閱讀,也需要配合教師參與大量活動、測驗或回饋,雙方在課堂中,所負擔與耗費的心力均比普通課程更多,故該計畫也被要求進行IRB(人體研究倫理)審查。
此次的研究成果顯示,雖然個人準備度有隨著課程的進行逐漸提升,但團體準備度在期末卻比期初下降,這點與其它TBL教學的相關文獻所呈現的雙向提升有所不同。張老師經由分析後判斷,起因為課堂上的任務題目過於困難、時間不夠充足,導致學生「只分工、不合作」,過於專注在解題而無法達成合作的效果。
“深度對談-知識應用與實作能力的連結”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張月霞主任邀請兩位老師分別解析,「企業概論」與「團體諮商」的核心知識及近年的趨勢發展,並分享各自在課堂上遇到了什麼情況,產生了希望學生「把知識帶著走」的研究構想,同時利用了何種課程設計與教學規劃加以輔助?
汪老師指出,企業管理學系長期面臨「學的多,但不精」的刻板印象,亦使得初入企管系的學生普遍較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與使命感。有鑑於此,汪老師在教學策略上,傾向明確揭示課程所能提供的知識架構與技能發展,並將課程內容與學生未來職涯方向加以連結,協助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對自身職涯規劃產生更具體的想像與行動力。此外,其也提及,近年高等教育愈加重視知識應用與實作能力的整合發展,以教育部推動「降低必修比重、提高選修彈性」的政策為例,正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興趣、及早確立自我發展方向的重要措施。
張老師接續回應,教心所有許多以成為諮商心理師為志業的學生,往往懷抱「快速取得學位、通過專業考試,並以此開展職涯、獲取經濟回報」的務實心態。然而,其更期許他們不僅精通心理師的理論知識與專業素養,更能在實際個案工作中展現優異的治療技巧,以真摯的同理心與責任感,接納來訪者的情緒,並予以適切的支持與陪伴。對應到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其曾於網路平台招募四名諮商需求者,讓學生群體在真實治療情境中操作,並邀請四位資深諮商心理師同步對學生的諮商歷程進行評鑑。此舉呼應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信念,旨在讓學生透過親身操練,內化諮商技術與態度。最後,張老師強調,隨著高等教育中「學用合一」的發展趨勢,如何在大班教學架構下兼顧個別化學習需求,並有效整合理論與實務,已成為助人專業教育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
與會教師18位,活動整體滿度5.83(6點量表)
教心所 張貴傑副教授,分享在專題式課程引導下,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改變
教心所 張貴傑副教授,分享在專題式課程引導下,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改變
老師們分享不同系所學生的差異性、以及對此在教學方法上的改變
老師們分享不同系所學生的差異性、以及對此在教學方法上的改變
張老師分享使用鷹架輔助學生進行反思寫作
張老師分享使用鷹架輔助學生進行反思寫作
與會老師專注參與研習
與會老師專注參與研習
教發中心張月霞主任致贈感謝狀
教發中心張月霞主任致贈感謝狀

計畫別:教學創新精進--課程活絡韌性培育

發佈單位:教發中心

上一則:當學術倫理遇見生成式AI(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章忠信老師)
下一則:資圖系專題演講 價值百萬的個人成長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