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18-09-20

點閱:313

參考檔案:

「Pop-Up流動世界的教學工作坊」- Pop-up Campus:淡江校園認知繪圖工作坊

SDGs:
建築系黃瑞茂老師分享建築設計的內涵
建築系黃瑞茂老師分享建築設計的內涵
在各種資訊流動與衝擊下,校園可以給學生什麼真實世界的體驗?教師教學發展組規劃 「Pop-Up:流動世界的教學工作坊」系列研習活動,首場於107年9月20日舉辦 「Pop-Up Campus:淡江校園認知繪圖工作坊」,邀請建築系黃瑞茂老師,分享如何進行知識實踐的教與學。
首先,黃老師提及「建築設計」的內涵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轉變。從80年代的工業化量產時代,台灣當時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經濟的復甦帶動了消費者型態的轉變。一直到90年代,都市的概念漸漸地成形,而公共、共有的概念也應運而生。關於建築設計不再只是講究設計本身藝術的美感,更講求如何符合人類的心理需求。近幾年,台灣面臨的人口老化問題,地球的氣候變遷課題,也不斷地提醒著人們思考人和世界的關係。
黃老師分享D.School提出的「設計思考」概念,設計思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黃老師分享課程可用以下三點來規劃且帶領學生進行思考。第一、對科技的靈感;第二、對經濟的考量。未來做的事情應該是要可負擔,而不造成資源浪費;第三、永續的發展。黃老師鼓勵與會老師訓練學生具備設計思考的能力,成為解決問題時的基本技能和工具。因各科系的專業知識與社會責任都不盡相同,但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員,有必要去面對真實的世界,並協助學生去認識這個世界。而設計思考的起點是從同理心出發,理解他人的需求並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溝通,因此,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藝術家。
近幾年,因環境變遷人們紛紛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世界。黃老師深入社會大學、社區組織開辦「都會環境工作坊」,帶領社區居民一起思考從過去的城鄉移民到現在的都市狀況,思索著目前所面臨到的環境課題。從四大主題向下扎根經營,包含城鄉發展、生活方式、創意策略、社區大學策略與行動方案。黃老師也致力推動跨域學習,提到課程不一定只能在教室上課,並分享帶領學生一起參與「泉州岵山歷史城鎮工作坊」、「重建街工作坊」,除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知覺世界的脈動是一件重要的事。本次透過黃老師的寶貴的教學分享,讓我們更理解在這流動世界中如何教與學,將書本的知識與外界真實世界做連結,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教師發展組李麗君組長開幕致詞
教師發展組李麗君組長開幕致詞
淡江校園建築的歷史變遷
淡江校園建築的歷史變遷
黃老師說明設計思考的概念
黃老師說明設計思考的概念
與會老師專心聽講
與會老師專心聽講
黃老師分享帶領學生跨域學習的經驗
黃老師分享帶領學生跨域學習的經驗
講座結束後的分享與討論
講座結束後的分享與討論
李組長致贈感謝狀予黃瑞茂老師
李組長致贈感謝狀予黃瑞茂老師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組

上一則:107學年度新聘教師教學工作坊
下一則:113學年度觀光西語自主學習成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