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館計畫相關人員針對VR策展及內容導覽進行練習和模擬。導覽內容如下:
一、淡金海岸石滬群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1])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二、蔡坤煌攝影展
1969年蔡坤煌與張鑽傳醫師號召同好籌組「滬尾攝影學會」,致力於推廣紀錄淡水風貌。1977年(民國66)12月赴印度出席亞洲影藝學會第六屆年會,並在印度、尼泊爾、喜馬拉雅山麓等地拍攝民情風俗,所拍下的「尼‧印風光」曾在臺北中山堂、高雄大統百貨公司及淡水地區展出,轟動一時。
蔡醫師獲有中國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臺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臺北市攝影學會博學會士、美國紐約攝影學會博學會士……等榮銜,亦深受攝影大師郎靜山老先生器重,與郎老成為忘年的知交好友。
三、基淡雙城
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位於臺灣北部,基隆社寮地區之和平島(舊稱社寮島)上,為17世紀西班牙人所建;荷蘭人時期改稱北荷蘭城;18世紀後,改名為雞籠城;現今已不存在。
紅毛城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紅毛城園區裡有荷治時期、西治時期、清治時期以及日治時期的建物,主要參觀的建築有兩棟:紅毛城主樓和英國領事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