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1-11-09

點閱:92

參考檔案:

非政府組織與大學合作之可能性

SDGs:優質教育 減少不平等 永續城市與社區 
大學與高中或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未來,將為學習者開啟對真實世界的認識,貢獻教育服務,成就共好,更尋找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多元方向。
  淡大薛曉華教授主持的高教深耕計劃「大手牽小手,高中與大學共備課程、共創學習」,11/9的活動邀請台灣好鄰居協會的楊國正執行長來與我們對談,說明台灣好鄰居的沿革、願景及正在執行的計畫,在薛曉華教授主持下,從中探討大學與非政府組織機構合作的可能性,構思台灣教育的未來。
  好鄰居協會Good Neighbors於1991年在韓國成立,是一個國際救援及發展的非政府組織(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1996年即獲得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UNECOSOC)全面諮詢地位(General Consultative Status),並在2007年獲得AISESIS頒發千禧年發展目標獎(MDG Award)。這個組織旨在令世界成為沒有飢餓、人民和睦相處的地方,目前分佈於全球45個國家,共有210個社區發展計畫且每年持續資助弱勢兒童,聚焦於發展社區共融與兒童保護,並積極回應各種災害與緊急狀況,在全球進行緊急救援計畫。
  而台灣好鄰居協會也在2019成立了,透過不同系統的教育與倡議,從根本推動改變,翻轉兒童本身、家庭、學校、社區甚至社會文化對於兒童的認識與態度,並試著讓改變具有永續性,以達到消除兒童虐待的願景。 在與兒童關係最密切的家庭部分,以兒童為核心,推廣兒童權利教育與公民素養;在兒童發展相關的學校與社區連結資源,打造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在社會倡議兒童具有其意識形態與兒童保護相關制度,並實行兒權研究,實現具有兒童友善文化的城市。在2030年之前,希望在國內達成兒童友善家園的願景,目前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執行新北市兒童友善城市專案(公益彩金)、兒童全力推廣及兒童友善城市論壇及兒少培力等計畫,也與台大兒家中心合作,執行兒童權力指示研究(聯勸)。
  今年初,台灣好鄰居協會與印尼好鄰居協會跨國合作,開啟國外兒童資助計畫,計畫提供教育、營養、生計、衛生及兒少保護等服務,目的是為了被資助兒童及其家人,擁有自立的能力後,能夠脫離貧困,迎向更燦爛美好的人生。參與資助者可藉書信往來,與被資助的兒童建立關係,更深入了解兒童的學習及成長,並傳遞愛與溫暖。
  好鄰居協會不只關心兒少問題,為了創造一個更適合孩子健康成長,並使兒童權利受保護的環境,好鄰居協會也推行社區發展專案(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 CDP),結合教育與保護兒童、健康、食水及衛生、創收、倡導兒權與社區合作等方面的專業,促進社區轉變,強化他們自立的能力,並追求永續發展。其中,「好鄰居計劃」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的社區經濟生態,其中以微型貸款機構(MFIs)作為支持社區的主要工具。該計劃中,建立以受惠者中心的「合作社」機制,將個人的生產集合成社區小組合作,並強化整個社區;引入社會企業,集中技術及資源,同時保障生產者個人的銷售渠道,並創造就業機會;招募微型貸款機構,擴增收入來源,使生產者獲得資本並增加創業機會,也開拓社區居民社會及經濟機會。好鄰居協會也創建「MERRYCOOP」這個品牌,在這個品牌中可選購到的商品,皆由好鄰居提供產品設計,由協會所推廣合作社所生產,再回到協會利用MERRYCOOP進行市場推廣與銷售,期待達到永續發展的社區經濟生態。
  在演講後,參與演講的同學也紛紛表達他們的感想,德元說:「人因夢想而偉大--為了志業而非事業的人很厲害。以前在求學過程中曾經學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後者比較容易達成,身為一個善良的人,基本上是不會去做壞事的;但對於前者始終停留在「知道」的階段,但卻不曉得具體如何實行;今天聽了台灣好鄰居協會執行長及學長的分享,才大致了解這句話的內涵。社會上存在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兒童權利公約」於1990年在聯合國通過,志在保障每一位兒童的權利,而台灣在許多兒少聯盟的努力下,在2011年通過「兒少法」,但要改變人們的既定觀念是不容易的,我曾經參加過宣導兒童權利公約相關的研習,但許多老師也是停留在「知道」的階段,不知道如何執行,一來是因為與自己無關,二來是因為既定印象就是小孩要聽大人的,於是台灣好鄰居協會就以己之力舉辦活動邀請兒童來參加,以活動的方式讓與會兒童了解自身權利,以及如何以適當管道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從小宣導,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社會的想法,我覺得這個社會會漸漸改變成對兒童友善的社會。人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但不能因為力所未逮就不去做,執行長立定志向,從無到有的創立協會,短短兩年間就能號召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找到許多合作者,為了共同的目標------兒童而努力,犧牲自己的時間與精神,去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們,讓這個世界更好,我覺得這種「利他而非利己」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
  思羽說:「對於執行長他們來說,他們的工作已經不僅僅只是工作,而是朝著自己的目標或是夢想去努力著,能做到這樣的程度真的十分令人敬佩。對於他們的組織活動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讓特殊孩童與一般孩童組隊進行合作與了解,透過相互理解,讓孩子們更加富有同理心,希望大家能從小就開始知道,彼此沒有不一樣,不要因為有人一些身體或是精神上的缺陷,而對他抱有異樣的眼光,進而去排擠甚至更嚴重一點會到校園霸凌等。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藉此學習這點,我認為是今天他們所有的活動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弘銘說:「雖然沒聽完全部的演說,但還是很能感受到一群熱血人士願意不求報答地為社會裡較弱勢的團體貢獻心力;未來若行有餘力時,也會想投入相關團體。」
  今天的演講,大家都獲益良多,希望能保持對社會的關心,以愛和行動持續創造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計畫別:在地實踐成就使命--人才培育區域治理

發佈單位:教政所

上一則:「古玉的文化價值不等於市場價值的多元分析」演講
下一則:化學遊樂趣(化學車)五月份新北市巡迴活動 (石門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