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19-11-05

點閱:356

參考檔案:

人文學科教學型升等之路

SDGs: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吳貞慧副教授經驗分享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吳貞慧副教授經驗分享
教師教學發展組於108年11月05日舉辦教師教學研習活動,邀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吳貞慧老師分享教學型升等的準備歷程與經驗,以增進教師對「教學型升等」的理解與認識。
・升等準備首部曲—從瞭解法規與認識自己開始
教育部升等類型分為研究型升等、應用技術升等以及100年後開始推動的教學型升等,吳貞慧老師表示三種升等類型有其優劣,過去較多老師選擇研究型升等,認為學術著作的等級較高,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符合自己的職涯規畫,教師可以從學校校務發展、系所特色、學生需求、學校與個人目標是否能結合……等幾個向度評估適合的升等類型。
若與會老師想嘗試教學型升等,需先瞭解校內審查機制與相關法規,以清華大學的送審資格為例,教學意見反映(期末教學評量)、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成果發表以及代表教學技術報告專業諮詢與公開發表,其審查要點共有五項,須至少符合其中三項,包括:教學創新、課程開發、專業與學習輔導、教學成果與績效、教學研究等。
吳貞慧老師表示清華大學辦理教學型升等時,除教學評量為基本門檻外,另需先將所授三門課程的教學歷程送外審委員審查,可能會碰到的困難在於學校本身所提供的委員名單,在列舉委員名單時,不見得每位委員都明白教學型升等的審查目標以及內涵,吳貞慧老師就曾碰過委員的負面回應,建議學校可以從教育部的資料庫中尋找適切的委員。
・二部曲—課程實踐
吳貞慧老師說明以「教學型升等」其實有其優勢存在,在教學的過程裡不乏的便是可能遇到的困難,例如: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無法吸收教材、不具競爭職能、上課不專心……等,這些都是教學創新、教學成效、專業與學習輔導等各面向可探究的素材。學生無法吸收教材,那是否有更適合的教材呈現方式?透過在解決教學現況的過程中,也許便完成教材的開發或寫出課本。
吳貞慧老師提供了幾種教學方法,依著理論的脈絡,可以幫助老師更能從教學過程裡找到方向,包括:Keller動機理論、Gagne的教學設計理論、系統化教學模式、Dick與Carey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等,有了理論脈絡更可以有著力點。
・三部曲—主著作撰寫與相關資料準備
最後吳貞慧老師分享他的升等論文撰寫經驗,首先在論文下筆前先思考自己的亮點在哪裡?教學成效卓越的地方在哪裡?在目錄的部分就使用Keyword的方式呈現,可以很清楚呈現自己的亮點以及教學成果卓越的部分,排版裝訂也需要看起來專業像是要出版一樣,頁數上盡可能有份量,整體的呈現是印證自己的教學成果,可以有自信的展現。
人文學科在研究上的呈現有其困難,但意義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找出方向透過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從教學實踐當中調整作法,開闢出新的道路,即便沒有教育專業背景,透過教學型升等方式,一樣可以成功邁向升等之路。
吳貞慧副教授分享教學型升等經驗
吳貞慧副教授分享教學型升等經驗
英文系教師提問文流
英文系教師提問文流
中文系教師提問交流
中文系教師提問交流
與會教師參閱吳貞慧副教授升等著作
與會教師參閱吳貞慧副教授升等著作

計畫別: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學教範式創新萌變

發佈單位:教發組

上一則:教學創新獎勵教師成果分享ー樂趣化教學融入體育課程經驗分享
下一則: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地方創生專題活動:菁桐捨石山